鴨是雁形目鴨科(Anatidae)鴨亞科(Anatinae)水禽的統稱,或稱真鴨。鴨的體型相對較小,頸短,一些屬的嘴要大些。腿位于身體后方(如同天鵝一樣),因而步態蹣跚。大多數真鴨(包括由于個體大小和體形原因而被不正確地稱為雁的幾種鳥)與天鵝、雁不同,具有下列特征:雄鳥每年換羽兩次,雌鳥每窩產卵數亦較多,卵殼光滑;腿上覆蓋著相搭的鱗片;叫聲則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性別差異。
種母鴨一般是每二年至三年更換一次,因為第一年產蛋量最高,次年下降10~15%,第三年再下降15~25%,三年以上鴨所產的蛋,受精率和孵化率顯著降低,雛鴨發育不好,死亡率也高,所以,到第四年母鴨應予淘汰。肉用種母鴨的利用年限應比蛋用鴨短,一般至三年予以淘汰。
初生雛鴨全身絨毛干后,即可喂食、飲水。喂食前先進行潮水,也叫“點水”。就是先將幼雛放在竹籃內。然后輕輕的將竹籃放入淺水中,以浸水至腳背為準,任其自由飲水。時間一般5~6分鐘,不宜過長,但一定要使幼雛只只飲到水。“潮水”過后,把幼雛放在柔軟的干草上,讓其自動理毛,等到毛干馬上開始第一次喂食。另一種方法,是在幼雛的身上噴灑些水,促使互相啄食身上的水珠。注意不論哪種方法,都應在溫暖的環境下進行。早飲水有利于體內廢物的排除和殘余蛋黃的吸收。
第一次喂食又叫“開食”,開食應在幼雛出殼后24小時內進行,過晚“開食”就要“老口”(即下食不快),影響幼雛的生長發育。開食料可用碎玉米或碎大米等,原則是以營養豐富、容易消化、適口性好又便于吸食。一般喂前多經過煮熟浸泡,有條件的可用30羽幼雛喂熟蛋黃一個。喂食的方法,是將飼料撒在草席或塑料布上,讓鴨啄食,做到隨吃隨撒。個別不會吃食的幼雛,可將飼料撒在其它幼雛的身上,以引其啄食。前3天不能喂得太飽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。因此,要掌握勤添少喂的原則,每次喂八成飽,每天喂6~8次。